千年历史石佛寺
石佛寺位于嘉兴市南湖区东南部的凤桥镇。凤桥镇历史悠久,文化发达。凤桥镇原名冯家桥,清咸丰八年(公元1858年),里人吴家驹、徐东煌等募款重修,并改名凤喈桥,从此凤桥之名遐迩远播。凤桥在古代属于嘉兴县永丰乡,去府城三十里左右,民风淳朴,景色宜人,历来为诗人骚客所喜爱。从清代晚期开始,凤桥逐渐成为嘉兴东南重镇和经济中心,抗日战争时期,国民党抗日游击政府十区专员公署及嘉兴县政府就驻扎在凤桥,并在此领导全县抗战。
石佛寺位于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,周围河道漾荡星罗棋布,小桥流水,温婉的江南气质。所在的地区又叫梅花洲,因其形状五瓣,酷似梅花故也,而梅花凌寒而开,充满着生命力,而得名。而花瓣由河流围绕汇聚,水成了石佛寺的灵魂。
如果要看石佛寺的景观,我们是怎么都不能回避石佛寺的建筑的。在对其建筑布局的基础上,再窥昔日美景,才有更具体更形象的画面。
蕴藏史前文化宝藏
石佛寺在凤桥镇北二里,尽管和众多的史前遗址一样,从目前的地形地貌以及出土文物等方面来看,梅花洲一带在史前时期必然有过一个文化发达期。
首先,从地形地貌来看,相对于嘉善、平湖等地,石佛寺所处的嘉兴南部地势高峻,有众多高墩土丘,具体而言,石佛寺东有白坟墩,北有刘家墩及白虎墩,南有盛家墩及半山,且这些高墩并非单一的个体,而是墩群的总称,比如白坟墩,就是指以主墩为核心的多个高墩的总称,这些高墩群周围河道环绕,水网密布,从考古学的角度来说,这种环境往往就是史前古村落的遗迹,而据专家分析,这些高墩以及河道均非自然地貌,而有着很多人工的遗迹,是考古学上典型的"土筑金字塔"。就出土文物来看,在白坟墩出土过从马家浜文化一直到春秋战国各个时期的文物,其他基本相似。因此,可以肯定,石佛寺周边一带曾经有古人类居住,就其规模和范围来看,在史前时期,这一带的古人类居住数量很大。
其次,这些高墩群与石佛寺的距离都在2、5公里之内,也就是说,石佛寺所在的位置正是这个史前文化遗址的中心区域。具体而言,梅花洲地形地貌与白坟墩、刘家墩等类似,而且其"土筑金字塔"的特点更为明显。就出土文物而言,梅花洲曾发现过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,可见石佛寺一带至少在四、五千年以前已经有古人类居住,他们早这里狩猎,在这里捕鱼,在这里架起篝火,点亮过五千年前的嘉兴!
我们可以相信,在梅花洲的地下,蕴藏着一个史前文化的宝藏。
石佛寺建筑景观
寺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。我国在南北朝时代大规模兴建寺庙成风,据《洛阳伽蓝记》记载,北魏首都洛阳内外有一千多座寺庙。唐朝诗人杜牧的《江南春》待中说:"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楼台烟雨中。"可见寺庙之多。
寺庙之多,但是寺庙建筑的风格却是相当的一致。石佛寺的布局正面中路为山门,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、鼓楼,正面是天王殿,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,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,僧房、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。大雄宝殿是佛寺中最重要、最庞大的建筑,"大雄"即为佛祖释加牟尼。
无论是石佛寺,还是其他的寺庙,不论规模地点,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:平面方形,以山门殿--天王殿--大雄宝殿--本寺主供菩萨殿--法堂--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,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。沿着这条中轴线,前后建筑起承转合,宛若一曲前呼后应、气韵生动的乐章。石佛寺之美就响应在松柏、流水、殿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,含蓄温蕴,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、宁静及韵味。
|